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城头,毛泽东同志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。这声呐喊穿透的不仅是百年屈辱的阴霾,更唤醒了沉睡的民族精神。七十余年后的今天,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青年手中,"躺平"的呓语却在时代浪潮中泛起涟漪。这看似云淡风轻的姿态,实则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断裂带。站在历史坐标系上审视,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:躺平不是岁月静好的休止符,而是时代责任的弃权书。
历史的天空中,挺立着永不弯曲的脊梁。戊戌变法失败后,谭嗣同本可东渡日本,却选择"流血请自嗣同始";西南联大师生穿越三千里烽火,在茅草屋里守护文明火种;两弹元勋们在罗布泊的狂沙中,用算盘叩开原子能的大门。这些身影诠释着,真正的站立不是物理姿态的垂直,而是精神高度的永恒。钱学森归国时在海关被扣留的十五天里,始终将写满公式的香烟盒紧贴胸口,这个细节映照出的正是站立者超越生存焦虑的精神境界。
当代社会将"躺平"包装成抵抗异化的盾牌,却忽视了这种抵抗本身正在消解抵抗的价值。当"佛系"沦为逃避的遮羞布,当"摆烂"异化为堕落的狂欢,那些在直播间里用戏谑解构奋斗的年轻人,何尝不是掉入了消费主义的新陷阱?云南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,拖着病体在群山间奔走二十年,用1645个贫困女孩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证明:对抗命运不公的真正勇气,从来不在虚拟世界的解构中,而在现实世界的建构里。
拒绝躺平的本质,是对生命价值的郑重签收。敦煌研究院的"面壁者"们在黄沙中修复壁画,90后壁画医生李晓洋每天工作十小时,修复面积以平方厘米计算;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3岁,在月背首次留下中国足迹。这些年轻人将生命刻度融入国家坐标,诠释着"站立"的当代内涵。正如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谢军所说:"每个元器件都要经历-180℃到120℃的极端考验,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?"
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,本质上是一场永不停息的精神攀登。当贵州"天眼"凝视宇宙深空,当"奋斗者"号探秘万米海沟,这些科技丰碑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:一个民族的站立高度,永远取决于其青年的精神海拔。拒绝躺平不是否定个体选择的权利,而是拒绝将生命矮化为生存的苟且。因为真正的岁月静好,从来不是躺出来的,而是一代代人挺直脊梁拼出来的。唯有以站立的姿态接续奋斗,方能在历史长卷中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壮丽诗行。
财务部 刘月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