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的天安门城楼上,那声"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"的宣言,不仅是政治宣言,更是民族精神的涅槃重生。当铁人王进喜纵身跃入泥浆池的刹那,当钱学森在戈壁滩验算弹道的深夜,无数站立的身影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的精神丰碑。七十年后,当"躺平"成为部分青年的生存哲学,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消极放逐,更是对民族精神传承的严峻挑战。
站立者的精神丰碑镌刻民族基因。在成昆铁路的峭壁间,平均每公里就长眠着两位铁道兵烈士;在红旗渠的悬崖上,青年突击队员腰系麻绳凌空开凿的身影至今令人震撼。这些站立者以生命为代价创造的不仅是物质奇迹,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。他们用行动诠释:站立是生命对困境的庄严宣战,是精神对命运的超拔。正如青藏公路上的每块铺路石都浸透着慕生忠将军"路修到哪里,碑就立到哪里"的豪情,这种站立姿态早已融入民族血脉,成为文明传承的精神密码。
躺平者的精神退守消解文明动能。当某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在社交平台晒出"月薪三万却只想躺平"的日记,当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出现"慢就业"新名词,这种看似温和的抵抗实则暗藏危机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16-24岁青年失业率峰值达21.3%,但真正选择彻底躺平者不足3%。这组数据揭示的真相是:多数青年仍在寻找出路,而极端躺平实则是系统失灵投射在个体身上的阴影。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警示的"地下室人",当青年选择用自我矮化对抗现实困境,不仅会错失个体发展机遇,更将导致社会进步动能的持续流失。
奔跑者的突围重构生命价值。在深圳的创客空间,"95后"海归王林将航天材料技术转化为民用产品,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;在云南古寨,青年非遗传承人李月娥通过直播让千年刺绣走向世界。这些奔跑者的故事证明: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非此即彼的站躺选择,而在开拓第三条道路。杭州"躺平讨论会"发起人陈默说得深刻:"我们反对的不是奋斗本身,而是异化为螺丝钉的伪奋斗。"当社会通过制度创新打破阶层板结,当个体在价值重构中找到生命支点,暂时的俯身恰是为更高跃起积蓄力量。
回望历史长河,从大禹治水的胼手胝足到当代航天人的问天壮举,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里从未有过躺平的注脚。今天的青年不必复刻父辈跳泥浆池的悲壮,但需谨记:每个躲避风雨的屋檐都曾是他人撑起的天空。正如奔涌的黄河在壶口瀑布的跌落中完成力量的升华,新时代青年也应在与时代的对话中,找到属于这个世纪的站立姿态——那不是对抗式的僵硬挺立,而是如劲竹般的柔韧生长。唯有将个体生命汇入时代洪流,方能在历史长卷中写下不负韶华的青春注脚。
财务部 吴雨